知识科普|从病因识别到科学治疗,破解手抖背后的健康密码
2025-04-24
市场活动

什么是震颤



特发性震颤(essential tremor,ET)又称原发性震颤,以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点,可伴有下肢、头部、口面部或声音震颤。


特性:震颤频率为 4~12 Hz,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。95%以上患者可累及上肢,其他部位依次为头部(30%以下)、声音(20%以上)、舌(20%)、面部和(或)下颌(10%)、下肢(10%)和躯干(5%)。


据估计,2020年全球约有0.32%的人口受特发性震颤的困扰ET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.9%,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,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4.6%。(大部分文献还是采用0.9%的全球患病率)各年龄段均可发病,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青少年是另一发病高峰。


但在三级医院对ET 患者的调查中发现,起病年龄呈现明显双峰,40 岁之前起病占42.2%,晚年起病者占57.8%。震颤起源于下橄榄核,其节律通过纤维到达小脑蒲肯野纤维和小脑核,并通过前庭神经外侧核和网状核输出,再沿小脑丘脑皮层路径激活脊髓运动神经元。



图中有两个环路是与震颤产生有关。两个回路在小脑中相互作用。


01

环路1:皮质层---脑桥---小脑---丘脑---皮质层(深蓝色)

02

环路2:格林-莫拉特三角---齿状核---红核---下橄榄核---齿状核(通过小脑皮层)

临床分级:

0级:无震颤

1级:轻微、震颤不易察觉

2级:中度、震颤幅度<2cm

3级:明显、震颤幅度2~4cm,部分致残

4级:严重、震颤幅度超过4cm,致残。


图片

对患者的影响?


l 震颤常导致功能障碍而降低生活质量,不少ET 患者在患病之后常需要更换工种,甚至提前退休。最近在一项长达3年的前瞻性人群调查的究中,显示ET 患者的病死率较对照组高,特发性震颤患者病死率增加45%。


l ET患者的震颤多发生在手及前臂,多数日常动作会加重震颤,如书写、倒水和进食。


l ET虽是良性疾患,却能导致躯体和生理的障碍,影响饮食、书写、语言等每日生活的方方面面,使患者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。


l 对年龄≥65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随访3.3年发现其进展为帕金森病(PD)的概率增加4倍,约43.83%特发性震颤患者存在抑郁症状。


图片

 现有的治疗方式?


1、药物治疗

2、手术治疗

DBS、立体定向射频丘脑损毁术、伽马刀丘脑切除术、经颅磁共振引导的超声聚焦。

3、康复治疗

4、经颅磁刺激(新提出,未在指南中)

5、非侵入性神经调节

(新提出,2022年最新指导原则将TAPS治疗纳入医疗保健提供者(HCPs)的ET治疗指南,作为辅助一线治疗(与药物治疗),在二线和三线治疗之前使用或联合二三线药物使用。)


图片

目前诊疗方式的不足?



1、药物治疗:有毒副作用,且会有耐药性。治疗的长期疗效未验证。

2、手术治疗:

丘脑切除术:术后并发症包括肌力减弱,感觉异常等

VIM-DBS刺激术:风险高、费用高、移发生迟发性移植物感染反应、日后需要安装电池及其他硬件等。治疗效果最高89%。


参考文献:

[1]徐恬, 赵国华. "特发性震颤研究进展."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17.8(2017):5.

[2]王红祥, 刘江华, and 郑锦志. "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." 中国综合临床 18.4(2002):2.

Haubenberger D, Hallett M. Essential Tremor. N Engl J Med. 2018 May 10;378(19):1802-1810. doi: 10.1056/NEJMcp1707928. PMID: 29742376.

[3]赵彦胤, and 丁正同. "特发性震颤的研究进展."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3(2009):5.

[4]徐恬, 赵国华. "特发性震颤研究进展."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17.8(2017):5.

[5] Thanvi, Bhomraj ,  N. Lo , and  A. T. Robinson . "Essential tremor-the most common movement disorder in older people. " Age & Ageing 35.4(2006):344-9.


供稿|医学部、市场部

图片|来自于网络、绘神医疗

编辑、排版|市场部